建筑工程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生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扶贫”“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育人工作,从物质保障到思想浸润,从能力拓展到行动落实,实现资助育人工作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强化政策学习,落实物质保障。在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上,由班主任向新生系统介绍各级各类资助政策,并以学生手册“学生资助管理篇”为主要学习内容,在新生中开展资助政策知识竞赛,让全体新生,特别是困难学生全面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用好政策。同时严格按照政策要求,以“公平 公正 公开”为原则,切实做好本学年每一项奖助学金评选工作。截至目前,共累计发放奖助学金94万余元,切实做好物质帮扶,让困难学生生活无后顾之忧。
搭建学习平台,强化朋辈引领。学院在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励志奖学金等评选过程中,组织公开评选大会,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参加学习。并邀请获奖学生开展学习交流会,面对面讲述自己的学习心得、励志故事,在同学之间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做好优秀学子先进事迹的宣传工作,激励广大同学向先进学习、向榜样学习,不断拼搏,勇攀高峰。
提升职业技能,精准就业服务。学院设立多个专业协会,利用周末、晚自习时间定期开展训练,组织学生,特别是家庭困难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实用专业技能。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应届毕业生,党员教师主动“一对一”帮扶,详细了解他们的就业意愿及情况,摸清底数,搞清诉求,做到“一生一策”。发挥企业校外导师的作用,开展职业规划类、就业指导类专题讲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耐心细致的就业指导,有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与合理的职业规划。
开展心理辅导,“育人”“育心”结合。学院建设“心悦时光”心理工作站,并邀请烟台善真急救负责人陈卓老师、心理中心的韩凤师老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许乃丽老师多次开展心理讲座,提高心理问题防范意识。同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特别是对经济困难学生均列为“特殊人群”,建立“一生一档”。班主任着重开展心理访谈,全面了解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做到提前介入、科学评估、合理帮扶,做好有温度有深度的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
开展志愿服务,打造育人品牌。学院成立“耀青春”志愿服务队,广泛吸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其中。志愿服务队以“立足校内、服务社会,党建引领、把握关键”为原则,与烟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莱山区第三人民医院、烟台交警第五大队、烟台体育中心等机构达成长期合作意向,广泛开展“爱老敬老”、校园“红丝带”、文明出行项目、“守护呼吸健康”、送文化艺术下乡等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奉献意识与责任意识,实现“增智”与“增志”共发展。
建筑工程学院将继续深入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着力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通讯员:王晓萌 撰稿:李津桐 审核:巩斌 王绍燕 值班审核:王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