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共青团中央关于印发开展2019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要求,贯彻落实共青团烟台市委《关于招募“助力扶贫 情系乡梓”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通知》部署,建筑工程系先后组织百余名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医疗卫生、乡村文化为切入点,组建“健康扶贫”和“艺术扶贫”实践服务队深入农村,联合建筑系校外德育教育基地——莱山区第三人民医院,共同为助力乡村医疗扶贫,共建美丽乡村增砖添瓦。活动获得莱山区电视台的跟踪报道和健康莱山公众号的大力宣传。
“4+1”工作部署,开启下乡征程
7月11日,建筑系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的指导老师在图书馆T519 举行了“下乡暖民心,助力扶贫梦”的动员大会,对暑期“三下乡”活动进行详细的情况介绍和四个方面的工作部署。会上,王海涛老师结合前期举办的“我的乡梓”照片征集活动,以一缕乡愁为切入点,激发队员们的家国情怀、树立扶贫意识,帮助队员们在思想上、心理上铆足干劲、汇聚动能;将征集来的艺术扶贫的墙绘主题图片,从艺术方面做了初步筛选,在专业上摩厉以须、整装待发;从身体健康角度考虑,做好了饮用水、备用药品等方面的准备,同时强调了本次活动的一项核心工作——安全,并签署了安全承诺书。
7月12日上午7点,建筑系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的35名队员,在王海涛、刘松琳、王一兰三位老师的带领下到达本次活动的合作单位——莱山区第三人民医院。医院领导高度重视,邀请莱山区电视台进行跟踪采访,姜家全院长则为本次下乡活动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姜院长说:“今年是健康扶贫的关键之年,我们不仅要健康扶贫,更要精准扶贫,因此要对贫困情况作调研,统计好是因病致贫还是在贫困中患有长期慢性病,从而有针对性帮扶。”同时对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队员表示热烈欢迎及肯定。副院长艾晓伟同志则详细介绍了“送医下乡”健康扶贫的工作内容:走访建卡贫困户、调研因病致贫具体数据、分发扶贫物资等,并最终敲定了墙绘主题图片。

“健康扶贫”情深义重,“三多”奉献爱心,为乡村医疗搭桥建梁
“送医下乡暖民心,助力扶贫显真情”。建筑系积极发挥大学生的优势,鼓励队员们以己之力、奉献社会,借助莱山区第三人民医院提供的技术支持,让队员们“多跑腿”“多动嘴”“多动手”,主动上门奉献爱心,打通健康扶贫“最后一公里”。在走访过程,“健康扶贫”实践服务队兵分5个小组,在医院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分别前往西解甲庄冶头村的30多户贫困人口家。莱山区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艾晓伟、冶头村村民委员会主任林大姐,带领第5组的师生们来到了于桂兰老奶奶家。通过老旧的大门,引入眼帘的是破旧但整洁的小屋,陈年的家具还诉说着旧年的往事。林大姐向队员们介绍到于奶奶一生辛劳,长期身患糖尿病、高血压,孩子也不在身边,见到队员们来看望她,于奶奶一再感谢。队员们和于奶奶介绍了医疗“两免一对半”的政策以及送上了政府和医院带来的医疗福利“三九感冒冲剂”、定量油盐勺以及毛巾等,并询问记录了于奶奶的病情。临别时,于奶奶双手握住队员们的手,不停颤抖表达着感谢与依依不舍,还从厨房拿出了保存完好的香肠递给队员们。


同样是因病致贫的杨德福大叔家则显得更为简陋,杨大叔的妻子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等慢性病,长期卧床。看到来访的队员们,杨大叔特别激动,有了首次尝试的成功经验,队员们介绍起来相关的医疗政策更加的自信,再送上了慰问物资之后,队员们主动承担起卫生清理工作,为杨大叔家除草、打扫院落。临别前,杨大叔一直在询问学校的地址,期待队员们再次的陪伴。



“艺术扶贫”巧手匠心,为美丽乡村建设增色添彩
“弘扬乡村情,助力扶贫梦”。建筑系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还针对乡村情、宣传家庭健康文化等进行墙绘宣传。由环艺、装饰班级的队员组成墙绘小组,在乡村的街道边,老乡家的外墙进行绘制。建筑系团总支书记王海涛利用专业优势,亲自上阵、指导队员们勾勒墙绘草图,助力墙绘宣传画——健康生活的顺利完成。

莱山区电视台对本次长达2个小时的绘制活动,做了专题采访以及全程跟拍,记者梁子对队员们不畏酷暑、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大加赞赏,并称队员们为本次扶贫活动的“最美风景”。梁记者对参加活动的队员进行了专题采访,18环艺1班丁鹏队员说:“能够利用暑假参加本次“三下乡”墙绘美化活动,我感到很有意义,它将我们平日在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很好的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去,使我们更好的接触社会,提高了我们各方面的能力,让我们在实践中成长。”


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队员们以实际行动投身打赢脱贫攻坚战活动中,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传递青春正能量,以青春燃烧梦想,以实践点亮未来,凝聚前行的力量!(刘松琳王一兰)
